查看原文
其他

秸秆还田影响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

土壤观察 2021-04-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农业环境科学 Author 张刚 等



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1 年 03 期,转载自农业环境科学公号(2021年4月5日)

作者:张刚1,2,3,张世洁1,3,王德建1,3*,俞元春2,张磊4

单位: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3. 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4. 济宁市兖州区源汇规划设计院

摘   要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模式和施氮量对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于2014 年11 月—2015 年10 月通过监测稻田在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的氮磷浓度,研究了秸秆不还田配施推荐施氮(N1)、麦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N1)、稻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RN1)、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RN1)和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常规施氮(WRN2)5 处理对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


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小麦和水稻周年产量,增幅约9.03%~18.5%,其中WRN1 和RN1 处理增产效果显著高于WN1 处理;与WRN2 处理相比,WRN1 处理可以维持稻田高产。在推荐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分别降低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溶解态总氮(DTN)浓度约5.17%~14.9%和12.3%,降低稻田氮径流风险;但增加溶解态总磷(DTP)浓度,增幅分别为6.67%~33.3%和30.0%,增加稻田磷径流风险。RN1 处理下稻季田面水中DTN 和DTP 浓度均低于WRN1 和WN1 处理,且其DTP 浓度与N1 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稻秸麦秸均还田下,WRN1 处理下稻季田面水DTP 浓度与WRN2 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能有效降低田面水DTN 浓度的12.4%。


研究表明,在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推荐采用“RN1”模式,该模式可以维持稻田的周年高产和有效降低稻田的周年氮径流风险,同时对稻田的磷径流风险影响不显著,是一种兼顾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耕作模式。




结  论

(1)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均增加稻麦的周年产量,其中稻秸还田和稻秸麦秸均还田模式的周年产量高于麦秸还田模式;稻秸麦秸均还田下,推荐施氮处理下的稻麦周年产量较常规施氮处理无显著差异,同时节氮20%。


(2)推荐施氮水平下,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均降低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氮浓度,但增加磷浓度。稻秸还田模式显著降低稻田的氮径流风险,但对磷径流风险影响不显著。


(3)稻秸麦秸均还田下,推荐施氮较常规施氮处理有效降低稻田田面水DTN 浓度,但对DTP 浓度无显著影响。


综合考虑稻田的周年稻麦产量和氮磷径流风险,推荐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采用“麦季稻秸还田+ 推荐施肥”模式,该模式下稻田的周年氮磷径流风险最小,且可以维持稻麦周年高产,是一种兼顾生态环境效益和粮食安全的耕作模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减少磷肥用量、加高田埂等措施进一步降低稻田磷径流风险。对于不还田的麦秸应及时收集、转运,进行合理化利用。


往期文章推荐


再见,“有机标志”;你好,“再生认证”—准备好迎接货架上最新的标志了吗?


北大李本纲团队最新评估表明:中国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不足美国的百分之四十


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同推进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项目融资的通知


跟随《土壤生物学》探索精彩的地下世界








荐    书





英国生态学会2006年度图书奖

《土壤生物学——群落与生态系统方法》

ISBN:978-7-04-055369-7

作者:Richard Bardgett

译者:周小奇  王艳芬

出版时间:2021年3月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

                                             





  • 《健康土壤培育与实践指南》单价158.00/本,《耕地污染防治知识问答》39.00/本。均免邮费(1月20日起售)。

  • 购书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何小霞  15914500804(也可扫描何小霞微信二维码联系了解),或发信息至 xxhe@soil.gd.cn

  • 可提供发票(免发票九折)


                      何小霞老师微信二维码,请长按识别添加联系购书事宜




  更多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观察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投稿、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719364476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